最新目录

“人工智能+VR”技术下电影艺术发展的变革(4)

来源:电影艺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6]仪欣妍.浅析人工智能对电影发展的影响[J].美与时代(下),2019(4):102-104. [7]张登峰.人工智能艺术的美学限度及其可能的未来[J].江汉学术,2019,3

[6]仪欣妍.浅析人工智能对电影发展的影响[J].美与时代(下),2019(4):102-104.

[7]张登峰.人工智能艺术的美学限度及其可能的未来[J].江汉学术,2019,38(1):86-92.

[8]刘倩.人工智能技术在影视传媒领域的应用[J].现代视听,2018(11):25-29.

[9]刘帆.VR不是电影艺术的未来[J].文艺研究,2018(9):91-98.

[10]钱柏西.从情节的冲突看影视剧中的交叉蒙太奇艺术手法[J].大众文艺,2017(23):179.

[11]叶风.基于VR的电影艺术创新分析[J].现代电影技术,2017(4):46-49.

导语纵观当今电影史歌,VR电影是电影艺术发展的重大突破,最早由2016年谷推出首部VR短片《HELP》,由此引领人们在惊叹全新视觉效果的同时,引发一场席卷全球的视觉体验追求。这一现象在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仿佛一夜间国内就多出了很多VR影视公司,直至2017年初,受市场调节机制的影响,VR的热度开始降低,但针对VR技术与影视的融合始终处于发展状态,国内多个视频客户端都设有专门的VR频道。[1]紧随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出,引领了一波新的热潮,最早是2016年谷歌研发的人工智能AlphaGo直接击败了世界围棋大师,然后人工智能技术直接延伸至无人机、无人车及语音识别等多个领域,且均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如今文化艺术领域也开始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像电影艺术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就促使电影艺术发展迈入全新的变革阶段。目前电影领域中,人工智能的融入主要是与VR电影引擎相结合,由此赋予了电影人物具备人工智能,比如导演只需要将具备一定观赏性的话题源设定一个剧情假设,并输入至VR引擎当中,由此将依照导演的假设进行多版本电影的演绎。[2]而这些电影当中的故事剧情,均都是由人工智能的VR引擎,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压力测试而总结出的独特想象画面,导演可从此类画面中选取最离奇且超乎预料的选项,同时观众方面也将拥有更多选项,可以选择自己想要观看的版本。由此可见,“人工智能+VR”技术下电影艺术发展将赋予导演更好的呈现工具,赋予观众获得上帝视角,以此来观看一幕幕超乎想象边界的人生经历。1.“人工智能+VR”技术下电影本体概念的变化通常针对电影概念的描述都是紧随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时间线而产生相应变化的,不管是以往的个体独立观影,还是集体影院观影最初都是采用摄像机曝光胶片后,依照化学显影与定影技术来获取相应的影像,然后采用光线照射胶片进行拷贝后放映出最终的连续影像。电影发展至今,早已成为艺术的代名词,但最初电影的诞生并不是为了艺术的呈现,比如最早采用多台相继连续拍摄跑马的影像,就充分证明拍摄画面在于记录和探究未知世界。[3]其后发展为短片形式,内容中演员的诙谐表现引起了大量的观众注意,比如《弗雷德奥特打喷嚏》,就属于较早的诙谐影片,还有其后的《卓别林》系列都促使电影逐步演变为商业为目的的杂耍类表现形式。而这些都属于无声电影时代,在电影人物首次于银幕发声后,电影真正开始迈入迅速发展的阶段,经历了一系列技术的变迁,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在彩色,从普通银幕到大银幕、单声道到立体声、模拟声及数字声等等。VR技术下电影画面由2D向3D转变、环绕声向空间声转变、高清、蓝光等清晰度标准涌现,都促使电影艺术的飞跃式发展。电影演变至今,形成了现代化的电影形态,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更是给观众们带来极致的观影美学感受。[4]因此,“人工智能+VR”技术促使我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和纬度来对电影艺术的本体概念进行审视。2.“人工智能+VR”技术下电影艺术发展的变革本论点展开之前需要深度思考,“人工智能+VR”技术是如何引领电影艺术变革发展的?当前受到观众们广泛认可的彩色、大银幕及数字、3D电影是否就是电影艺术发展的终极形态?“人工智能+VR”技术应用后,电影艺术的目标是否在于满足观众视听器官信息接收?其与观众追求更高层次体验和追寻梦想等问题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具体从以下电影艺术发展的变革探寻答案:2.1 观影体验的突破:电影艺术创作与制作的变革世界范围首部代表传统电影艺术创作与制作技术突破的电影为1952年的《这是西尼拉玛》,这部电影就突破了当时电影立体声技术和彩色宽幕技术瓶颈,给观众带来视、听、触几方面的体验。电影艺术体验延伸至触觉,或者多数人都无法理解,这就需要从电影艺术以外的生理和物理角度来进行阐述。比如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在空间当中传播的原理,当声波进入人耳将触动和形成人类听觉。具体就是声波触动人耳鼓膜与听小骨,然后内耳的感音器官直接实现声能向神经信号的转换,传入中枢后形成最终听觉。[5]甚至能量强大的声波还具备相应的冲击波效果,其能够对听者的身体表面造成明显的压迫感。因此,在“人工智能+VR”技术下的立体空间声影院,能够促使受众感受真实的体感,由此突破至触觉的体验。而从电影艺术创作与制作的角度来分析,“人工智能+VR”技术的应用主要引领了以下方面变革:(1)借助电脑模拟建设了一个三维虚拟世界。比如借助VR引擎建设的三维虚拟场景,只需观影者佩戴相关设备即可感受到视、听、触三方面的感官模拟体验,在身临其境的同时不自觉的投入三维世界当中,但是观影者可判断这些都属于假象。(2)借助智能摄像机拍摄后,将多视频素材进行融合,形成全景式动态视频。然后让观影者佩戴相关设施感受视、听、触三方面的感官模拟体验,将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6]但观影者无法与全景动态视频内容实现交互体验效果,因此所看到的的一切将被判定为真象 “数字蜃景”与“虚影”艺术表现:电影艺术形态的变革在“人工智能+VR”技术下,学术界针对电影艺术形态的争论愈演愈烈,由此衍生不同立场和角度的学术辩论,主要是为了准确界定“人工智能+VR”技术下电影艺术的本体概念,并明确电影艺术未来发展的形态。最后提出了“数字蜃景”与“虚影”理论,由此来界定当前电影艺术与传统电影艺术的差异。严格意义来说,“人工智能+VR”技术并不是艺术,但是通过技术手段将全新的感知形态(交互、沉浸、实时、自主等)融入电影中,能够促使电影艺术新形态的产生,是一种以科技手段实现的“数字蜃景”艺术形态。观影者在此艺术形态下,身处虚拟环境中不用真的经历某种时空体验即可感受到真实的视听感觉。“数字蜃景”也即是呈现梦想、重塑虚拟生活,积累历史经验的主要模式。[7]简单而言,“数字蜃景”能够塑造一个完美的“梦境”,同时还可体验“梦想”实现的过程,由此来引领观影者不自觉对过程的回溯与思考,这本身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认知传输形态。“数字蜃景”可以理解为一种艺术概念,为其配合体感与触觉装置后,转化为一种艺术形式,也被称为“虚影”。具体指与现实世界与时空如影随形的虚拟形态,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交互式自主声画联合人体触感的时空艺术。从思维概念的角度来阐述,可以引用刘慈欣小说《三体》中描述的未来世界概念,其中一种“V装具”具备塑造出梦境般个体观影与互动沉溺的功能,同时在著名电影《头号玩家》中男主人公借助科技装备进入虚拟世界也是差不多的原理。总而言之,“人工智能+VR”技术下的电影艺术形态呈现出高纬度观察低纬度的上帝视角,整个过程观影者能够感受到“真实”的虚拟触感 技术与资本的博弈:未来电影艺术发展与现有限制因素“人工智能+VR”技术下电影艺术发展迈入全新的变革时代,但这一变革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受到技术、资本及相关事件的限制。而在所有限制条件当中,较为突出的主要是技术与资本投资间的博弈。比如以往无声电影发展转向有声电影发展,就要求电影院应当投入资金改善观影环境,重点讲资金投入用于添置相应的声学设备,并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好音效标准的技术维护工作。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市场的发展在于竞争,以往电影艺术的竞争对象主要是电视,电视的繁荣必将导致电影的衰弱。[8]电影行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进行自主创新,比如打破电视画面小、色彩、声道单一的限制,开发出彩色、宽屏、声效立体、视觉3D等的全新技术,由此才能迅速占领市场。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此基础上注入大量的资本来支撑电影技术的研发。此前VR技术支撑下的电影艺术在技术和市场层面发展独占鳌头,但是随着VR技术的普及,电影行业在艺术层面的短板越来越明显。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给电影艺术带来了变革式发展的契机,但也由此达成技术研发与资本投资的博弈,演变为现实的难题。因此,在如今“人工智能+VR”技术下未来电影艺术发展形态与限制因素论述如下:(1)前面所述的“数字蜃景”与“虚影”理论,主要是为了促使观众借助相关智能设备来视、听、感受其中的画面、音效及触感等体验,由此达成高度拟真化的虚拟真实融合体。因此,从科技研发的角度来分析,此类智能设备必须符合人体机能要求,属于高度轻量化设备,并且其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必须解决数据高速交互的问题,且是以无线传输为主。因此,这就要求在经济层面必须充分满足观影者及电影艺术创作者的要求。[9](2)“数字蜃景”与“虚影”能够充分满足个体独立观影的需求,同时借助改造完善,配置相应装置也可充分满足集体观影需求。所以,相应的观影设备要求必须具备两种不同的观影模式,这就对观影设备的科技技术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必须突破现有技术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人工智能+VR”技术的研发就集中视网膜投影、器材设计、空间声场布设、观影者定位及运动捕捉系统、微型高速运转CPU、高速无线通信及实施数据库处理系统等等,这些目标的达成不仅仅是技术与资本投入的博弈,同时还包含时间成本的大量投入。3.“人工智能+VR”技术下电影艺术发展前景综合上述内容,针对“人工智能+VR”技术下的电影艺术发展前景,作出以下论述:(1)往后电影艺术发展是具备实时交互虚拟属性的“数字蜃景”与“虚影”,其包含基本视听体验外,还囊括了多种其他感官感受,在叙事内容上,从构思到制作与发行都实现创新转变。因此,在概念上可以理解为智能化的游戏制作,且传输速度上直接达到了5G的实力,也可结合观影者个人情况与“虚影”需求来实施加密解密操作,进而由此实现对电影内容的产权保护,避免盗版问题的出现。[10]在5G通信技术支撑下的电影艺术内容创作基本是由人工智能协作的WIKI模式来实现,其更像是融入WEB2.0参与者来共同进行电影内容构思的筛选,其中,电影内人物角色直接通过人工智能模拟达成。由此可见,往后电影艺术作品的创造和制作更像是当前游戏引擎当中游戏场景为主,在创作库中实现与创造者的双向自选模式。而观影者则为了获取独属于自身的观影体验,可在“影片商店”中购买相应的套餐,不论是“独立观影”还是“集体观影”都可实现,这一选择体验更像是选择去游乐园玩滑梯,还是去迪士尼玩过山车一样的随心。(2)针对“数字蜃景”与“虚影”的电影艺术,在产权管理和评级上可完全交由人工智能来处理实现。这一模式直接打破了当前电影防盗技术局限与始终处于争论状态的分级管理制度。并且,往后观影者必须要进行实名注册ID后才可真正进行观影享受,就好比时下热门的网络应用商店中各级网络游戏与电视频道的购买及评级体系。(3)往后的电影艺术创作更加类似于小说章节体形式,不再有传统导演主导的蒙太奇设计理念。在此种设计的形式内容中,导演的角色定位类似于说书人或者指挥者,但其并不能对内容的呈现造成影响。因此,在此形式下观影者可随意选取影片故事中自己喜欢的角色和造型等。正是这种导演主导影视内容和观影者自主选择内容的双向竞争模式,直接给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挑战。(4)当前电影艺术在内容制作工艺上主要是采用程序软件与手工操作为主,而“人工智能+VR”技术下的电影艺术迎来了全新的技术变革,可通过大数据来制定影片剧情内容走向,并且还可结合历史及时下流行的造型来设计影片内容的主导美术元素,且不论是角色的面孔或声音,都可借助人工智能的虚拟引擎塑造。[11]在人工智能层面上,通过引擎可实现批量的自动化生产,并自动完成图像剪辑与声音调节工作。(5)电影领域中,导演艺术的出现及发展至今已有120多年,电影导演在电影艺术创作中,主要借助镜头语言和声画剪辑的手段,在具体的声场和画框设计下,引领观影者投入到剧情内容欣赏当中。在此过程当中,不管影片内容是否枯燥,观影者都必须被动的接受导演对内容的蒙太奇设定,这就像旅行团出游,所有的主导权都在导游手中,尽管游客非常省时省力,但是其多数想要去的地方都不一定能够去,因此整体体验上并不完美。而“人工智能+VR”技术下的电影艺术,则能够给予观影者自主选择影片观赏体验的权利。比如观影者可以在360度自由穿梭于影像与声音组合的空间世界,并且其还能够随心改善相关内容事件的时间进度,整个观影体验当中拥有了充分的主导权。结语综上所述,“人工智能+VR”技术用于电影艺术,促使“数字蜃景”与“虚影”理论的产生,实现电影艺术与技术的变革。在内涵价值上,不但充分尊重了观影者的艺术追求,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电影剧情内容的创作思路。因此,在往后持续的技术变革当中,应当持续增强各部门技术开发能力,打破技术与资本投资间的博弈,在各界的支撑之下创作出全新的“虚影”新作,这样才能不断丰富电影艺术的视听触感受,并由此打造出一条全新的影视产业链,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持续注入活力,直至最终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参考文献[1]赵海城,陈昌业.人工智能引发电影创作生产变革新浪潮[J].中国文艺评论,2019(11):16-23.[2]黄小薇.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潜在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80):30-32.[3]马平.人工智能(AI)——影视创作的革命性新动力[J].现代电影技术,2019(8):27-30.[4]陈瑜.对人工智能电影几个关键问题的再思考[J].文艺争鸣,2019(7):87-93.[5]陈跃.新媒介语境下VR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变革及商业化前景探究[J].当代电影,2019(5):152-155.[6]仪欣妍.浅析人工智能对电影发展的影响[J].美与时代(下),2019(4):102-104.[7]张登峰.人工智能艺术的美学限度及其可能的未来[J].江汉学术,2019,38(1):86-92.[8]刘倩.人工智能技术在影视传媒领域的应用[J].现代视听,2018(11):25-29.[9]刘帆.VR不是电影艺术的未来[J].文艺研究,2018(9):91-98.[10]钱柏西.从情节的冲突看影视剧中的交叉蒙太奇艺术手法[J].大众文艺,2017(23):179.[11]叶风.基于VR的电影艺术创新分析[J].现代电影技术,2017(4):46-49.

文章来源:《电影艺术》 网址: http://www.dyyszzs.cn/qikandaodu/2021/0126/488.html



上一篇:虚拟现实:开掘电影审美的感性新范式
下一篇:数字化的电影美术形态

电影艺术投稿 | 电影艺术编辑部| 电影艺术版面费 | 电影艺术论文发表 | 电影艺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电影艺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