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电影教学作为大学创业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理论

来源:电影艺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概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随着“双创”政策的纵深推进,创业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的开展创业教学

一、概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随着“双创”政策的纵深推进,创业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的开展创业教学在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回应、探讨与反思。创业课程教什么,创业课程如何教?成为推进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创业课程教什么,目前国内外创业教育界具有较强的共识。作为全球创业教育领域的领跑者,百森商学院提出:“我们关注的是向每个学生传递一种创业思维和行动精神,这样学生就可以创造他们的未来,无论情境如何。”清华大学副校长杨彬教授认为:“从更基本面出发的创业教育,其目标不是帮助学生开办公司,而是着力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培养首创精神、冒险精神、独立精神、创业能力以及挑战现状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本领。”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认为:“教人创业,不能只教怎么创业,而更应该改变人的认知和思维。”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创业教育如果单纯强调创业方法、创业技巧的知识传授,不仅不好教、教不好,更是偏离了创业教育的本质,创业教育更应该强调正确的创业认知和思维的培养。

同时,创业作为一种实践,也需要知行合一,即将主体的“良知”与世界事物通过实践活动联接,实现“心”如镜子一样“照见”世界和自身,这就需要从过程视角看待实践,看待变化中的机遇。基于此,创业教育的一项重大挑战是如何通过“知行合一”的各种事上磨练,帮助学生达致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中和”[1]。为此,体验式教育就成为创业教育的一种重要选择[2]。在这方面,百森商学院做出了突出贡献,百森商学院积极倡导基于行动式的创业教学方法,并发展出创业教育的五种实践: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这些实践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改变学生的创业认知。殊途同归,我们认为电影教学同样也是一种培养、改变学生创业认知的重要方式。本文将论述电影为什么是培养创业认知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并以《我不是药神》为例,阐述如何运用电影进行创业教学。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创业研究与教学的历史演进

创业研究是创业教育的基础。根据薛红志等翻译的《如何教创业:基于实践的百森教学法》[3],我们对创业研究及创业教育历史进行简要回顾。创业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早期的创业研究聚焦于创业者特质,研究人员试图识别相对于非创业人员,创业者具有哪些特别的属性。比如,Brockhaus和Horwitz通过回顾有关创业者特质的文献,总结出创业者的四种特质:成就需要、自我控制、高风险承担倾向和对不确定性的容忍[4]。然而,此后关于创业者特质的文献并没有对这一主题达成进一步的共识。由于创业者特质迥异,这导致难以形成具有普适性的结论将其引入创业教育的课堂。到了20世纪80年代,作为对特质论的回应,Gartner主张用行为方法研究创业,认为创业研究的核心是关注创业者做了什么,而不是创业者是谁[5]。受这一观点的影响,过程方法成为创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识别机会、概念开发、理解资源需求、获取资源、制定商业计划、实施计划、管理新企业和推出等[6]。与特质论类似,不同创业者的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也难以将这类研究进行普及用于创业教育。进入21世纪,创业研究发生了新的转向,基于认知方法研究创业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一视角认为创业研究需要揭示创业者的思维模式,且假定特定的思维模式竞争优势是个体差异的来源[7]。Sarasvathy所提出的效果推理理论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深入[8]。尽管创业者的特质与行为具有很大差异,然而不同创业者在其认知方式上可能存在共性之处,具有规律可循,从这一意义上讲,较之创业者特质和行为,创业认知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更具科学性和价值性,这一观点也在国内外创业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共识。

(二)电影作为一种创业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首先,从认识论角度来看,电影教学是一种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识论起源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的研究,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9]。与传统的将知识视作对外部客观世界被动反应的认识论不同,建构主义认为真理会因为观点的不同而建构不同,并没有客观知识的存在,研究必须根植于数据的搜集,并进行有意义的诠释[10]。由于这两种认识论对知识存在形式的认识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所倡导的教育方式也大相径庭,前者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过程获得现实的映像;后者则强调学习是一种共同体的实践,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对话的过程,学习和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与建构过程[10]。我们认为,电影教学更符合建构主义认识论的主张,也更容易构建起学生的创业认知与思维。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够把他们新的经历或体验与以往的知识建立起联系[11],而电影作为一种新的体验,能够促进学生将这种新的体验与既往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有意义的社会性思维和对社会观点的重构[12]。从艺术表达形式来看,电影通过镜头、光线、色彩、声音等为手段实现其艺术表达效果,具有视觉性和可感性,为人们提供了逼真的感性认知;从内容表达形式看,电影以叙事为主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欲求和行为,每部电影通过完整的故事表达向人们传达不同主题的意义,因而能够为人们提供深刻的理性认知。人的认知往往根植于长久以来形成的经验、习惯,单纯的依靠理论与概念的灌输,很难让学生从已经形成的“认知陷阱”中跳出来,而电影丰富的叙事情节和灵活的艺术表现,往往能使学生在与电影中的主人公或故事情节进行对话、产生共鸣、进行移情和反思的过程中,对某种行为或某一社会事件进行“意义的重构”,进而强化或改变自己的认知。

文章来源:《电影艺术》 网址: http://www.dyyszzs.cn/qikandaodu/2021/0518/943.html



上一篇:电影艺术鉴赏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和方法探
下一篇:重建信任世纪年代大陆电影中的党群关系

电影艺术投稿 | 电影艺术编辑部| 电影艺术版面费 | 电影艺术论文发表 | 电影艺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电影艺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