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试论中共领导下左翼电影运动的发展和壮大(4)

来源:电影艺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综观左翼电影运动的电影创作,其在初期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编剧方面,到国防电影创作时期,则造就了一支由编剧、导演、演员,乃至音乐、摄影组成的比

综观左翼电影运动的电影创作,其在初期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编剧方面,到国防电影创作时期,则造就了一支由编剧、导演、演员,乃至音乐、摄影组成的比较完整的左翼电影队伍,左翼电影已成为左翼文化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共在电影界的影响迅速扩大。

电影明星出现后,制片人为了在观众中制造能谋取高额票房价值的偶像,专门起用和培植有号召力的明星占领银幕,并动员宣传机器制造偶像。一些编剧和导演也依附于明星偶像,为创造更高的票房而创作。这种现象在西方电影大国尤其是美国蔚然成风。1930年代中国电影界亦效法美国,好莱坞“明星制”传入国内,诸如“电影皇后”选举、“标准美人”加冠等活动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⑥《中国电影大事纪》(四),《电声》周刊1934年第3卷第25期。 “明星制”在其发展初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中国电影培养了一批知名演员,但由于过分追逐商业利润,它所带来的“明星效应”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反应,不利于电影新人的培养和电影艺术的进一步提升。

左翼人士入驻电影界之后,很快意识到“明星制”的弊端,认为电影要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只能废除“明星制”,而选用新人即是有效的方法。他们开始从戏剧界选拔新人进入电影界。洪深在总结1933年电影得失时,提到“新人,新作”,尽管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未扩及整个电影界,但他对此种现象予以肯定,“在这个‘中国电影年’里面,能和澎湃的电影热相呼应,我们理想中应该有大群的新人的出现……在这一年之内出现的新人,有《女性的呐喊》中的王莹,《挣扎》中的刘炳华,《铁板红烛泪》中的陈凝秋等等”。⑦洪深:《1933年的中国电影》,《文学》1934年第2卷第1期。 而洪深文中提到的新作均是左翼电影运动初期的代表影片。

前文提及电通公司摄制的四部影片,从编剧、导演到主要演员,几乎都是电影界的新手,却取得了巨大成功,这更加鼓舞了左翼电影工作者废除“明星制”的信心。他们对于电影公司单纯从商业利益着眼,反复起用知名演员的做法进行了尖锐批判,指出,“一个所谓大导演大明星占据着的影坛,一切离开‘名’导演与大明星即不足以资号召似的。自从这个‘定例’第一次为一队新的战士所破坏,电通公司以全部新人摄制《桃李劫》而获得了广大的观众底赞誉之后,这使某一些短视的制片者对于自己平日的信仰不免动摇起来”,“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以提携影界新人及创造艺术新生命之任务的电通底出现,正是使每个开心电影文化运动之前途的人们,万分兴奋的事。”⑧唐瑜:《望众·破例》,《电通》1935年第1期。

对于影片中演员的排名问题,左翼电影工作者也作了破除“明星制”的尝试。“过去制作者对于一部新片排名的问题,不是视察演员的成绩如何或所任角色的轻重而判定,也不是以演员出场次数的多寡为排名的标准,只是在‘生意眼’下以演员中谁的名气大与谁的观众最多为排名的先后,‘明星制度’就是在这种的情况下而根深蒂固的奠定了它的基础的”。①潘培元:《关于明星制度》,《明星》半月刊1935年第2卷第1期。 沈西苓导演的《上海二十四小时》和史东山导演的《人之初》,均是以演员姓氏笔画或出场的先后顺序对演员进行排名,田汉编导的《民族生存》,“影片中没有主角和配角之分,每个演员都有充分的表演机会,这在过去的中国影片里,也是很少见的”。②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第1卷,第274页。

综上,左翼电影工作者对废除“明星制”作了种种尝试,应该说,他们的努力给电影界带来了新气象。但作为电影公司暂时的受雇者,电影企业并不掌握在他们手中。运用新人需要电影商冒投资风险,电影的投机性让制片商避重就轻,因而“明星制”终究未能发生根本改观,依然是当时电影界的主流。

1930年代左翼电影的兴起和发展壮大,得力于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和积极参与。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左翼人士与进步电影工作者的交往合作,为电影界输送了新人,壮大了左翼电影的力量;通过开展进步的电影评论,提升了电影的理论层次;通过组织进步的电影创作,唤起了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并通过选拔新人进入电影界,试图革除“明星制”的弊端,使中国电影走上健康向上的发展道路。左翼电影运动对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表现传统和创作观念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学者指出:“左翼电影运动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巨大,它改变了电影创作的趋向,使20年代受纯商业潮流左右的电影,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进步之路,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消遣的认识被电影人所接受。中国电影自30年代开始和进步的社会主流相呼应,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③周星:《从疏离现实到批判现实的发展路径——1905-1949年中国电影现实题材综论》,《文艺研究》2005年第9期,第102页。

文章来源:《电影艺术》 网址: http://www.dyyszzs.cn/qikandaodu/2021/0329/725.html



上一篇:知耻而后善
下一篇:志趣与志向

电影艺术投稿 | 电影艺术编辑部| 电影艺术版面费 | 电影艺术论文发表 | 电影艺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电影艺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