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金陵十三钗的影视化改编(2)

来源:电影艺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而电影《金陵十三钗》,为让入殓师约翰有足够的理由登场,将英格曼神父设定为被炸而亡的状态,约翰为其收殓,因而进入教堂。约翰实际上更像是张艺

而电影《金陵十三钗》,为让入殓师约翰有足够的理由登场,将英格曼神父设定为被炸而亡的状态,约翰为其收殓,因而进入教堂。约翰实际上更像是张艺谋为实现自己冲击奥斯卡的愿望而专门设置的一个角色。他在电影中经历了由“二流子”向“救世主”的角色转变,符合美国电影中混混变英雄的普遍设置,但将其置身于南京大屠杀这一沉重的中国历史背景下,未免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尤其是影片为了重点刻画其英雄形象,还为他安排了好莱坞式的浪漫爱情桥段,这显然有异于原著中对少校戴涛和玉墨之间朦胧隐约的好感、副神甫法比对玉墨难以言说的情愫的描摹,与原著的情感表达方式相去甚远。

其次,就是长谷川这个人物。他是小说中“少佐”形象的影视化改编。小说中对少佐没有做太多具体描绘,电影中对长谷川的塑造则有不少镜头,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在教堂里弹奏日本童谣《故乡》,这首曲子让当时在场的士兵都不自觉地哼唱了起来。长谷川受过西方教育,其温文尔雅的外表和娴熟流利的英语,让人感到他实在是一位上流社会的谦谦“君子”。但面对约翰的质疑时,他稍作停顿,仿佛内心有所挣扎,却还是冷冷地抛下一句“只是执行军令”来结束对话。本尼迪克特认为,“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3]。可以说,日本人是优雅与残忍的矛盾统一体。影片中的长谷川,正是对日本人性格中“菊”与“刀”特色的一个较好诠释。正如影片中约翰所说,少佐是一位文明人,但是当他强令女学生们去参加日本人所谓的宴会时,却暴露了他野蛮残忍的一面。这种人物形象的刻画,既真实可信,又有触及人性复杂的深度,不同于过去一般抗日影片中对日军军官的脸谱式塑造。然而,这样一个具有复杂性的人物形象,在第二次即最后一次出场中,不仅没有揭示第一次出场的意图,更彻底成为了提线木偶,之前对其形象的特写设计也显得有些多余。

二、叙事情节的改编

首先,是对数字“十三”的影视化再创造。电影对“十三”这一数字的戏剧化演绎,使得情节曲折多变。小说名为《金陵十三钗》,是因为在小说中,教堂一共收留了十四个妓女,而豆蔻独自去找琵琶弦,被日军所害,就只剩下十三人。而在小说开头,女学生共有十六个,中途徐小愚、刘安娜和苏菲被徐小愚的汉奸父亲接走,使女学生的数量变为十三个。最后十三个妓女代替十三个女学生,其间对数字“十三”未做太多戏剧化处理。

而影片开头,教堂里的女学生有十四人,来教堂避难的妓女正好也是十四人。后来,一位女学生在教堂里不幸被流弹击中身亡,另一位在与日军的激烈争执中坠楼身亡,只剩下十二人。接着,电影在描述豆蔻回到青楼寻找琵琶弦的情节时,设置了妓女香兰陪她一起遇害。豆蔻拿琵琶弦,是为了给濒死的小兵王浦生弹奏一首完整动人的曲子,是危境下的一份善意和身处泥淖中对美好单纯生活的憧憬。反观香兰,她冒着巨大风险回去,仅仅是为了一双耳坠,这未免有些不可思议。或许有人会说这双耳坠对香兰的意义不一般,但在情势如此危险且没有任何情节铺垫的情况下,就安排她陪豆蔻一起遇害,未免有强行拼凑情节的嫌疑。此外,小蚊子这个人物与她的宠物猫,也是为了数字“十三”而专门设置的。小蚊子是电影中新设置的人物,她在日军清算人数时为寻猫而暴露,成为引出“十三”这个数字的一个关键设置。

但是,仔细梳理,会发现围绕数字“十三”演绎的巧合实在过多:豆蔻和香兰本来已经顺利拿到琵琶弦和耳坠,偏巧回程途中香兰的琵琶弦不慎遗失,再次捡回后又正好看见血腥的场面,以致大声地叫喊引来了本已摆脱的日军;小蚊子冒生命危险去寻找一只猫,而且是在豆蔻等人刚遇害不久的情况下,并且这只猫正好在关键时刻跑了出来,直接导致小蚊子暴露在日军的视线下。这一切都显得过于巧合,设计感太强,匠气过重。

其次,电影中“生死”话题的反复重申,让人乏味。以女学生的生与死为主要话题,影片相继插入了国民党军队、小兵浦生、妓女豆蔻等多方对象、不同身份人物在生与死之间的矛盾与挣扎,较好地设计了每一幕的高潮,给观者以强烈的震撼感。但正是因为每一幕的高潮都如此强烈且主题相同,以至于观众会在观影时产生重复感。

这一点可以对照原著中的几处情节。第一,徐小愚父亲的出现引发了一个小高潮。他利用汉奸身份,成功拿到畅通无阻的通行证,在女儿的请求下,答应带其中一个女学生刘安娜一起离开。这导致另一个学生苏菲的不满,她点明徐小愚也曾答应过带她离开。小说从这里开始了对书娟的心理描写,一方面她内心极度渴望徐小愚可以摒弃前嫌,主动提出带她离开;另一方面,强烈的自尊不允许她先向徐小愚开这个口。徐小愚最后决定抓阄来确定可以跟随自己离开的人选,书娟却直接放弃了这一机会,并且最后也没有接受徐小愚父亲带来的巧克力。注意小说中将抓阄这一行为定义为“玩弄”,这是以书娟侄女的视角进行评价的。其实梳理前文徐小愚和孟书娟的相处,可以看出徐小愚是很乐意让书娟成为自己的长久密友的。所以笔者认为徐小愚说出抓阄这种方式,乃是在当时与书娟僵持不下的情况下,作出的最后一点努力。她希望书娟是那个幸运的人,但孟书娟的倔强与自尊让她直接放弃了最后的机会,她不接受徐小愚父亲的巧克力的行为实际上是和徐小愚赌气的表现。原著的这处情节,反映出女学生们虽然隐约感受到局势的危急,但少年意气仍然使她们做出看似幼稚的行为。然而反过来看,跟随徐小愚父亲离开也未必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为日本人办事的他,大概率没有什么好下场,这时徐小愚和其他两个女学生又该何去何从。由此可以看出徐小愚父亲的出现使得小说张力十足,也为后续“十三钗”作了铺垫。第二,中国军队不战而降。中国军人受对外界情况缺乏认知、饥饿、日军会优待俘虏的骗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选择投降,让日军捆绑了双手,最后被赶到江边,集体遭到屠杀。行进队伍中一声声反复询问的话语,反映出士兵们内心对生的极度渴望,以及在绝望困厄中丧失了基本的思考能力,终致惨死的结局。第三,李全有与王浦生的相识。两人在日军进行江边屠杀后得以幸存,并互帮互助求得一点生机。在王浦生伤重昏迷和随时会被日军发现的情况下,李全有并未丢下他独自逃生,反映了战乱中人与人之间难得的一丝温情。

文章来源:《电影艺术》 网址: http://www.dyyszzs.cn/qikandaodu/2021/0522/961.html



上一篇:弄堂里的小传统以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几部影片
下一篇:许鞍华电影半生缘中画外音的叙事功能

电影艺术投稿 | 电影艺术编辑部| 电影艺术版面费 | 电影艺术论文发表 | 电影艺术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电影艺术》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